2·4海城地震是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发生于辽宁省海城县(现海城市)、营口县(现大石桥市)一带(北纬40°39’,东经122°48’)的地质灾害。此次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为12公里。人员伤亡共18308人,其中,死亡1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2·4海城地震前,中国科学家对海城地震做出了预报,当地政府采取了防震措施,减轻了灾害后果,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海城地震后当夜,辽宁省政府在海城县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沈阳、辽宁军区也在震区设立了指挥部,指导当地驻军进行抗震救灾。中央医疗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队、各省市和辽宁省共派遣101个医疗队到达灾区进行抢救、医疗工作。在地震一个月后灾区的交通和工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恢复。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是联合国承认的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显示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抗灾到主动防范的重大意义。它是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政府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成功案例。
从公元421年辽宁朝阳5级地震开始,至海城地震前,东北地区共发生26次5级以上浅震。它们大致分布在南起渤海及黄海环绕的辽东半岛,北到黑龙江省的萝北、奇雅河等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金县、营口,黑龙江省绥化、布特哈旗等地。震源深度大于三百公里的深震,集中于吉林省珲春、黑龙江省穆棱、东宁一带。根据地壳深部构造、地质构造以及地震活动的差异,可大致以北纬 42°线的“赤峰一开原深断裂”为界,以北为东北地震区,以南则隶属于华北地震区。海城地震即发生在通过华北地震区的“郯城一营口地震带”上。2013年4月22日17时11分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北纬42.9度,东经122.4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海城县位于在辽东半岛的南部,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相隔着渤海湾。在一千多万年以前这两个半岛是一个整体的陆地。由于渤海湾地区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个方面的沉降作用,导致今日略呈斜十字形的渤海湾轮廓。在辽东半岛上,长大铁路以东是辽东山地,属于新华夏系的隆起带,山川形势是由呈条带状分布的千山山脉缓慢地上升。该铁路以西是缓慢下沉的辽河冲积平原,属于新华夏系的沉降带。地势自北向南缓倾,海拔高度为20米到50米。这是由于北东向的油燕沟一营口断裂、海城一金州断裂和鸭绿江断裂等长期活动对地貌控制的结果。海城地区正是位于辽东山地与辽河平原两种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单元有差异的分界处。同时,辽宁省地震局根据地形地貌及深浅部地质结构等资料提出了”深部构造变异带“的概念,在震前确定了“金县一营口一沈阳一长春一宾县一绥化”这一条呈北北东走向展布的深部构造变异带,而海城地震就发生在这条变异带上。
1975年2月1日开始,营口石硼峪地震台观测到震中距约为20公里的发生一系列的小震活动。小震活动位置较为集中,频度不断增高,震级连续增大。2月1日仅有一次0.5级小震,2月2日增加到七个小于1级的地震,2月3日突增达几百次,2月4日上午出现两次有感地震(分别为4.2和4.7级),下午小震活动急剧下降,相对平静,截至当天19时36分主震发生前,共观测到前震531次。

海城地震主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06秒,具有明显的主震型特点,7.3 级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部大小地震总能量98%以上。震中烈度九度,穿过震中北68°西方向是主要破裂面,北盘向西移动,南盘向东移动,反时针方向运动,或称左旋运动。
海城地震强余震不多,只有5次大于5级的余震,主震后的最初3天,余震活动很强烈,频度高,震级大。2月5日,石硼地震台即记到大小地震7265次。2月4日至7日的3天中,连续发生3次5级以上地震、17次4级地震和大量有感地震。2月7日至17日,余震活动仍很频繁,每日地震次数都在1000次以上,但强度已减弱。2月18日至3月1日期间,地震活动的强度趋于缓和,进入余震活动的后期。
海城地震由于发生在严寒的冬季,震后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冻灾及火灾。震前气温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气温3~6度。震后突然转东北风,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温度达-20C以下。气温的冷热巨变,加上多数受灾群众住在不防寒的简易防震棚内,造成了严重的冻伤。另外,防震棚多是易燃材料搭成,因取暧、做饭、照明等用火不当,造成严重火灾。据统计,火灾及冻灾共伤亡8271人,其中,冻死和捂死372人,冻伤6578人,震后共发生防震棚火灾3142起,烧死341人,烧伤980人。上述次生灾害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 32%。
2·4海城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在地震烈度七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及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九度极震区位于海城和营口之间丘陵地区,面积760平方公里;八度区为1,685平方公里,七度区为9,200平方公里。
海城地震有感范围:北到黑龙江省的松花江和绥化、合江、嫩江、牡丹江地区,南至江苏的淮阴、灌云、宿迁、新沂等地,西到内蒙五原、乌达和陕西的西安,东越国境线以外。
海城地震受灾人口合计834.8万人,其中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人;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0万人。由于发布了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组织群众预防,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7度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海城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总计约8.1亿元,其中城镇占总计损失61%,农村占39%,工矿企业和城镇建筑及公共设施的震害形式多样。
城镇房倒屋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损坏共165万平方米,其中破坏道路近5万米、给排水管路16万多米、供电线路100余万米、通讯线路45万多米、大小烟囱400多个,损失大量工业设备和生产物资;震区内工业厂房单层砖柱,发生水平裂缝,严重者壁柱下部弯曲,压碎崩落。城镇民用建筑,在海城大石桥地区多为二三层,大多数破坏或倒塌;在营口山有些四五层楼房出现墙体斜向或交叉的裂缝,砖木结构的房屋破坏严重。海城镇倒塌民房占建筑总面积的46.4%,破坏占32.2%,损坏占18%,轻微损坏占2.7%。大石桥镇40%的建筑倒塌、30%的破坏、10%的损坏、9%的轻微损坏。营口市破坏面积占总面积的53.1%,烟囱普遍倒塌,新建楼房被裂缝切开。
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占原有面积27.1%。破坏公路38公里、各型桥梁2000余座、水利设施700多个、堤坝800多公里、喷砂埋盖农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产资料和设备也受到很大损失。农村建筑震害主要为墙体的破坏,一般最严重的是房架倾斜落瓦,烈度在Ⅶ度以上地区破坏较严重。

海城地震发生的自然破坏比较突出的有三种情况:
1.地面冒水喷砂。主要发生在千山山脉以西的广大辽河冲积平原。形成的喷砂孔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2.5米,喷出的砂堆积成圆锥体,高达50厘米。喷砂孔的排列有成群、成片、成线和零星分布等,单孔喷出的砂量可达300立米。喷出的砂淤塞渠道,淹没田地。
2.地面裂缝。西部平原裂缝广泛,宽几十厘米,最宽达3米;长度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最长2公里。裂缝方向多变,但大的裂缝多与河流平行。东部丘陵地带,裂缝多发生在山前平原,规模较小,宽约几厘来,长几米至十余米。但在海城县小孤山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40米。
3.地面陷坑。发育于孤山河两侧的河漫滩上,沿北北西向的河谷分布,总计有60多处,陷坑直径3~8米,深度3~17米。河谷两侧为厚层灰岩、大理岩,发现其中有高宽数米、深数十米的溶洞。陷坑的分布与灰岩、大理岩的分布一致,说明陷坑的形成与灰岩中溶洞有关。由于地面有冻土层支持,陷坑并不全在地震时陷落,有的是随着气温转暖,地面解冻,逐渐发展。
海城地震后当夜,辽宁省政府在海城县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卫生、物资供应、抢险维修、治安保卫、地震测报等机构,指挥实施救灾对策方案。辽宁省内未受灾的地区,分别在海城、营口两县设立支援救灾工作站,分工救援。沈阳、辽宁军区也在震区设立了指挥部,指导当地驻军进行抗震救灾。中央医疗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队、各省市医疗队和省内各地医疗队分别到达灾区进行抢救、医疗工作。
地震后,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1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海城县驻军在震后10至20分钟就进入了救灾现场,共救出约2700余人。其中,有一个团在地震当晚就救出426人,某师一个侦察连震后2分钟就进入县招待所,和随后派出的一个工兵营共同抢救,先后打了40多个洞,奋战了5昼夜,挖出60 多人,共救活了18人。2月6日后解放军开始全面清理废墟,2月9日上午11时,最后救出了一个被压埋了110个多小时的外地采购员,这个伤员身受重伤和3度冻伤,经医院及时抢救脱离了危险。
中央、辽宁省以及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共派遣101个医疗队进入震区,医护人员共3282人。在当地群众和驻军协助下,医疗队在震后两三小时内把重危伤员抢运到乡村临时设立的医疗点,或交通方便的公路两侧,对伤员进行了急救处置。最终在震后十二小时内完成了伤员抢运任务。
辽宁省政府紧急安排省内十六个县级以上医院、军队三个野战医院,使用了两列卫生列车,利用旅社、招待所开设了三所临时医院。在转送途中设置了分诊站,把伤员及时送到指定医院进行专科治疗。截至3月19日,县级以上医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伤员已有3464人痊愈出院。震后震区还普遍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使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救灾期间,正逢春节,人民解放军派出飞机,将面粉、肉和蔬菜送到灾区,灾民住上了“三防”简易房,吃上了饺子度过了春节。
海城地震后,灾区供水两天修复,震后三天全部恢复供电,交通在震后一个月基本上得到恢复。工农业大部分在10天内恢复了生产,全区在2个月内全部恢复了生产。
在恢复生产中,国家和辽宁省投资10.3亿元,震区自筹资金2.5亿元。在重建家园中,震后2年农村共建用房 857万平方米;震后10年,城镇共修建房屋355 万平方米,公共设施11万平方米,国家和辽宁省投资17.8亿元,灾区自筹4.6亿元。

1975年1月末,辽宁各地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不断发展和扩大。至2月初,变化十分剧烈。
1.各种动物异常:不仅数量逐日剧增,而且异常的地城不断扩大,动物异常反应的程度也更剧烈。如辽东岫岩县在寒冷的冬天发现了蝴蝶飞舞。
2.井水异常情况:由东南及西北方向,集中向营口、海城一带发展。部分区域出现了井喷水自流或自流泉断流,在海城、营口及其邻近区,大量井水发浑、冒泡、变色、变味。
3.辽南各主要地震观测点记录了地震几天前的异常现象:海城、营口的气象站在大震前观察到了气温、气压的明显变化。营口县从1月31日开始出现高温低压,2月2日起,气温连续上升,气压急剧下降,到2月4日平均气温出现峰值,比常年高8摄氏度。在地震发生的前两天,营口台的地倾斜出现了区别于正常日变形态的临震异常现象。
4.营口石明峪地震台群测点的土地电观测值,从2月2日开始急剧变化。
5.盘山地震台自记水氡[dōng]、辽阳汤河沿的水氡,均出现大幅度突跳现象。
海城地震前,中国地震部门曾经做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
1970年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中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辽宁省增建了地震台网,同时在全省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增强了群众防震抗震能力。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议,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近两年内可能发生5~6级地震。1975年1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提出,辽东半岛及附近海域在1975年上半年甚至在一、二月份,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于会后召集了营口、盘山、旅大、丹东地区地震办公室,研究和提出了捕提大震的措施。会议决定发动群众普及地震知识,在各机关、厂矿、企业单位落实防震抗措施。
1975年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日~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辽宁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辽宁省政府向全省电话通知,发布临震预报。
根据地震预报,辽宁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政府采取了防震措施。
辽南各地开展了防震安排,党政军民均参与了防震,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都组织了抗震抢险救灾、数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疏散了人员及大型牲畜,营口县驻军2月4日取消了春节在礼堂慰问演出。
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了应急预防措施:城乡停止一切会议;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等。
地震预报及及时有效的防震措施减轻了地震灾害,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减少了人员伤亡。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到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海城地震是在科学家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政府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一次成功案例。

1982年7月1日,辽宁省地震局分别在海城县孤山公社地震陷坑现场、岔沟公社地震裂缝现场和毛祁公社黑音寺山石崩裂现场建立了三座“海城地震纪念碑”。
纪念碑大碑:位于近震中的岔沟公社,总高2.1米。
纪念碑小碑:分别位于孤山公社和毛祁公社,总高1.6米。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开创了地震的科学预测、政府的风险决策和应急救援工作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先例,获得了一整套地震预报决策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对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和决策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科学院 评)
虽然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混乱、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但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且第一次没有以失败而告终。(《美国地震协会公告》 评)
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 评)
暂无评论内容